完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循环促进机制

发布时间:2024-06-06 01:55:52 来源: sp20240606

原标题:完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循环促进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强国建设的光荣使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与科技创新,并将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也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高校要及时转变观念,在积极开展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的同时,坚持“四个面向”特别是“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重要导向,营造更加系统、完备的科技创新生态,提升创新成果服务产业需求与实体经济的能力。

   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均为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内容,基础研究是源头,是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成果转化则代表落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表征。基础研究为成果转化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基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新需求为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灵感、新方向,可以说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从成果转化与基础研究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产业一线往往蕴含丰富的核心科学问题,技术和产品革新过程也是下一轮基础研究问题被发现、提炼和解决的起点。然而,传统观点往往强调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单向链条,将技术应用、产品问世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终点。换言之,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之间的循环促进机制仍然有待完善,而这种循环机制的不够通畅或不受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高校科研人员“不会转化、不愿转化、不敢转化”等问题,制约了高校成果转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为此,笔者建议通过深化开放合作、优化转化服务、强化制度建设等举措,凝聚合力、激发活力、增强定力,持续完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循环促进机制,更好发挥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关键作用。

   凝聚合力,指的是构建体系化、有组织的成果转化平台,旨在“补齐断点”,解决高校科研人员“不会转化”的问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地政府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塑造区域发展创新动能方面意愿强烈、政策有力。高校要用好地方政府、科技领军企业等多方资源,通过打造校地合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校企联合研发平台等方式深化实质性合作,在一线找问题、做研究、出成果。一方面,高校应联合多主体力量,打造多链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实现“从1到N”的跨越,推动原始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另一方面,源自企业的技术需求,可以持续、系统地推动高校开展以现实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与转化,发挥成果转化对教学科研工作的带动作用,在基础研究阶段提前部署和支持重大项目。科学家也有可能从前沿成果中受到启发,提炼并研究、破解新的重大基础科学命题,进而实现“从N到0”的“归零”。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实际情况,积极组织优势学科力量,不断拓展校地校企协同合作布局,与科技领军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及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地方和市场出题,各方共同答题”的合作新模式,有效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衔接,为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激发活力,指的是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专业&